因為明天要公布四年的未來,我緊張到小說難產,於是決定暫時不催生了。

嗯,知否的心得還要再等一下,應該要等我買到小說之後再來慢慢寫。

香水,請大家慢用。

 

 

 

看完這部小說,我想,這是一個敘述「執著」的故事。

 

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)這位來自德國慕尼黑的當代劇作家,給讀者用另外一種風貌去看待十八世紀的巴黎。

十八世紀的巴黎,曾經以許多華麗富貴的形象出現在許多小說或著影集中,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不同的面貌去展示她的繁華,如果看過雨果的小說,那麼「巴黎」這個印象立刻可以浮現眼前。

或者,巴黎讓你聯想到羅浮宮,或者,更再更歷史一點,伏爾泰、孟德斯鳩、太陽王、啟蒙運動的理性世界、七年戰爭或者法國大革命……等等。

當我們聯想到巴黎時,我們腦中的記憶由一些人物及事件構成,是文字和圖像。

而徐四金的巴黎,用味道當指標。

更值得讓人注意的是《香水》中的每一個地點、人物、事件,都是味道表示的。

故事的開始在難以想像的臭味:

「我們正在談論的這個時代,城市裡到處充斥著一股對我們現代人而言,簡直難以想像的臭味。街上飄著馬份狗屎味兒,後院裡傳來一股尿騷味兒,樓梯間散發出木材霉味混合著老鼠屎臭,廚房裡瀰漫著爛包心菜和羊油臭……生命的一切表現,不論是萌發還是衰亡,全都混合著一股揮之不去的臭味。」

而描述巴黎的盛大也用臭味,原因是它是最臭的。仔細想想,這種描寫很合理,有畢竟人的地方就有垃圾、廢棄物、食物…

「…聖馬丁街的每一條巷弄哩,人煙稠密,屋宇櫛比鱗次…地表的空氣像陰溝裏面一樣潮濕,什麼味道都有,人和動物的氣味,食物和疾病的氣味,廢水、石頭、灰燼和皮革的氣味,肥皂…」

這部小說給了讀者一個豐富的感官體驗,只有嗅覺的感官體驗。

景色是氣味的加總,人的面貌與性格是氣味的混合,甚至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味道。

跟著文字一行行的讀下去,紛亂吵雜又帶著氣味的浪漫城市就這樣呈現腦中,人擠人的汗臭味帶出人來人往的繁華,各種魚肉的腥味直衝腦門反映了市場的喧囂,那一瞬間,才能明白氣味對生活影響的巨大,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氣味王國。

而這一個氣味王國歸功於故事中的天才主角葛奴乙。

你要怎麼形容葛奴乙呢?

 

我只能說,他是邪惡的。

這麼說可能都還太謙虛了,邪惡不足以形容他。

天賦異稟的葛奴乙,嗅覺是他所有的感官,視聽味觸通通靠他那靈敏的鼻子,這形容有點誇大但是也離事實不遠了。

葛奴乙是《香水》中唯一有血有肉的人物,其他人的形象都是虛無的,只有想法跟氣味。

而上天給葛奴乙開了一個玩笑,在這個氣味王國中,他沒有味道。

氣味是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,然而,葛奴乙身上卻不存在任何味道,意味著他並不存在這個世界。

而徐四金也在小說中運用好幾個例子暗示這個事實。

撫養過、或者親近過葛奴乙的人都死了,只除了鼻子聞不到氣味的賈亞爾太太,她活到七老八十才死於痛苦的慢性腫瘤。

請注意,她聞不到氣味,這表示她並不是用於這個氣味王國的原則。

而其他人的人,先撇開那些被葛奴乙殺害的少女,只要和他熟悉的人幾乎都死於非命,

如果用中國的邏輯來說,他是剋父母、剋恩人的。

剛出生,他的母親便聞到「叫人吃不消的濃烈香氣」、「衝鼻而來的那種吝人麻醉的氣息」而昏過去,這位母親在三個禮拜之後被斬首,更不用提因為收容過他的人,皮革老闆葛利馬、香水師傅包迪尼、癡迷流體治療法的侯爵以及可憐的伙計德魯奧。

隨著這些人的消失,葛奴乙存在過的印記逐漸消失。

葛奴乙,這位天生好鼻師不願這樣消失,他有生下來就有的使命。

arrow
arrow

    三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