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和葛奴乙熟悉的人一個一個去世,葛奴乙存活在這個世上的痕跡一點一滴消失,就像香水,初時濃郁,久了,也就消散在空氣中了。

葛奴乙是一頭狡詐的狐狸,為達目的不擇手段,他委曲求全,徐四金形容它像一隻扁虱,而他也不付這個稱號。

扁虱僅靠一滴血就可以活好幾年,在野外的植物中蜷伏,等待下一次的獵物。

葛奴乙從一名默默無名的皮革學徒開始,直到他可以用香水迷惑一個城鎮的人為止,可以看到他的成長。

那個在夜晚殺掉剝李子少女的兇手,不懂收藏和珍惜,那時他只為了眼前的享受,隨著保存香味的方式越學越多,他懂得如何運用他的能力。

葛奴乙遠本如禽獸那樣的狂熱,變成一個恐怖的連續殺人犯,看得出他的成長和人性化。

不論他在哪個時期,甚麼樣的階段,他專注的部分永遠都只有氣味。

這種執著,有種神聖的使命感。

我對於這樣的堅持,是欣賞,甚至是崇拜的。

 

有兩個人物可以拿來比喻我對葛奴乙的看法。

第一個是西索。

或許這個比喻有些不倫不類,但葛奴乙確實讓我想到西索,《獵人》裏頭的變態魔法師。

  01  

西索的執著在於強者。

除了必要說的話,他不多說一個字,他的個性殘忍、冷血,是個令人畏懼的存在。

瘋狂是他的代名詞。

而葛奴乙的執著和西索是一樣的。

對於他們追求的是物,他們擁有敏銳的判斷能力,西索可以一眼看出其他人的資質,葛奴乙一呼吸就能知道氣味的好壞,他們在自己喜愛的事物上面用盡全力的去鑽研,深入,研究。

在這一方面,他們不輸給任何一個舉世聞名的天才或是天才,諸如貝多芬、畢卡索、愛因斯坦…

但在人格方面,他們卻輸的徹底,喪心病狂的邪惡和道德淪喪讓他們的價值一落千丈。

我對於他們在執著方面的崇敬,徹底擊敗了他們的詭異。

有誰會願意為了自己所喜愛的事物而放棄一切呢?

是勇氣。

是憨傻。

是不正常。

是瘋子。

然而,唯有這樣的人,更可以達到無與倫比的成就。

 

第二個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,希特勒。

02  

這個比喻來自徐四金,也可以說,這不是我的比喻,這是作者的暗喻。

我們這個時代的人,沒有人不受希特勒的影響…

書中的最後有一幕,城中的市民本來是要看葛奴乙被斬首,卻因為「香水」而變成一場淫穢又荒謬的性愛派對,事後,沒有人敢提起這件事情,就算有人說到,也會被村民當成異類驅逐出城。

我聯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人。

德國人知道希特勒的做法有問題,知道猶太人是無辜的,卻沒有人在大戰之後跳出來承認他們的錯誤,甚至對他們的下一代絕口不提,直到六七零年代才有人提出反省和討論,這是後話。

還有其他的例子,好比中國的文化大革命,有一段時間中國人裝作好像沒有這件事情的發生,直到近十年,鄧小平才承認,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十年浩劫。

為什麼?

為什麼沒有人敢承認呢?

沒有人敢於承認他們犯下的罪刑,就如同在「香水」的誘惑下集體犯錯的市民們。

他們在事後「尷尬地面面相覷」、「把這件事情從記憶中抹除」甚至「完全想不起來」,但是這並不容易,「這個恥辱實在太明顯、太普遍了」。

因為感到愧疚,這和世人的道德觀念背道而馳,對於「拋棄一直以來被深信的真理」這回事,還是無法坦然的面對。

徐四金描述這一部份時,沒有苛責,沒有批評,沒有贊同,他很單純的敘述出這個故事,評價留給讀者。

我不打算褒貶,大家看法各有不同,有一百個人就會有一百中說法。

只是要去思考,當我們也現身於這樣的洪流中時,我們有沒有勇氣承認錯誤?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可能應該大約或許還會有下一章吧?

恩,放圖片真的好辛苦啊,弄了好久(擦汗

大家颱風天都在幹嘛呢?

By三更

 

P.s.圖片在網路上抓的,有侵權請告知,馬上撤下來,謝謝

arrow
arrow

    三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